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方案》提出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
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
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工业领域的碳达峰对于整体的碳达峰至关重要。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碳、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六项重点任务,以及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两项重点工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此前表示,中国“双碳”尤其是工业“双碳”的实现路径有几个方向:一是能源结构调整,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靠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能源方面,要更多地依赖于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方面,现状是高耗能行业占碳排放的50%,这些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要依次达峰,2030年总体上要控制住高耗能行业的产量。
本次《方案》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放在了重点任务的首位。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方案》提出,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
在代表性高耗能企业方面,《方案》提出,要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方案》强调,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
同时,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也是重点任务之一。《方案》提出,要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
具体而言,首先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其次,工业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使整个工业系统运行效率更高。”赵刚说,这个过程中要用数据这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其他要素(如能源、生产原材料等)的投入,因为过去没有这种数字化的工具去精准地掌握需求,进而对供应链进行精准的柔性管理,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就可能造成库存积压或过度生产等情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碳排放,而工业数字化转型以后带来的是更精益的生产,用户需要多少,企业就生产多少,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能源的投入以及碳排放。
除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案》还提出要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